首页  通知公告  新闻动态  机构介绍  环保学人  学术前沿  学术结晶  研究会专栏  电子期刊  求学浙林  省内立法  法律援助 
学术前沿
 环境法学前沿 
 相关学术前沿 
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前沿>>环境法学前沿>>正文

生态管理:传统项目管理应对挑战的新选择
2008-12-16 00:00  

生态管理:传统项目管理应对挑战的新选择

潘祥武 张德贤 王琪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生态管理的内涵及在欧美的实践情况,然后在阐述生态管理对传统项目管理的挑战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当前项目管理的亟待创新之处,最后说明了推行项目生态管理的重大意义并给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生态管理 项目管理 挑战 创新

1992年6月3日至14日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举世瞩目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会议所通过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表明全球50亿人终于在生死攸关的前途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可持续发展。它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是解决人与自然之间冲突,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随后,在1994年,我国也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初步提出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而言,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还是发展,但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现实途径就是着力抓好增量项目的管理并以增量带动存量,从而促进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我们面临的挑战是:这些每年数以万计的项目该如何管理才能有助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呢?答案就是生态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说,项目生态管理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

一、生态管理

(一) 生态管理的定义和内涵。

生态管理(ecosystem management,也有学者称之为eco-management)七十年代起源于美国,九十年代成为研究和实践的热门。但由于自身的复杂性,生态管理无论是作为理论还是实践至今仍处于发展中。生态管理的理论基础非常广泛,它跨越了生态学、生物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环境科学、资源科学和系统论等学科领域。关于生态管理的定义,不同的机构和学者从不同的视角给出了很多不同的定义,下面仅举比较有影响的几种:

1、美国土管局把生态管理定义为,通过生态学、经济学和社会学原理的相互作用来以一种能保护长期的生态持续性、自然多样性和景观生产率的方式对生态和物理系统进行的管理[1]。

2、美国森林服务局从森林管理的角度定义生态管理为:自然资源管理的一种整体性方法,它超越了注目于森林的各单个部分的分割性方法,融合了自然资源管理的人类学、生态学和物理维度,目的是获得所有资源的可持续性[1]。

3、Robert C.Szaro等人认为:生态系统管理是这样一种方法,它试图让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为人们与其生活环境的互动来参与定义可持续的方案,目的是修复和维持健康、生产率、生物多样性和全面的生活[2]。

4、Peter F.Brussard等把生态管理定义为,以这样一种方式来管理不同规模的地区,目标是在生态系统的服务和生态资源得到保护的同时,维持适度的人类使用和谋生选择[1]。

5、环境保护机构(Environment Protection Agency)的定义:生态管理就是在修复和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可持续性和生态多样性的同时支持可持续的经济和社会发展[3]。

6、Overbay把生态管理定义为,仔细和熟练地使用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和管理学原理到生态系统的管理中去,目的是在长期内生产、修复或维持生态系统完整性、想要的情

☆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Y2001H02)

形、用途、产品、价值和服务[3]。

7、Robert T. Lackey 认为生态管理就是运用生态学和社会的信息,选择和限制在一个得到定义的地理区域及一个特定时期里获取想要的社会利益[3]。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生态管理的定义归纳为:运用生态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跨学科的原理和现代科学技术来管理人类行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力图平衡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生态管理是管理史上的一次深刻革命,虽然目前它还不成熟,但是仍存在一些共性的认识。首先,它强调经济与生态的平衡可持续发展。其次,它意味着一种管理范式的转变,即从传统的“线性、理解性”管理(似乎对被管理的系统有全面、定量和连续的了解)转向一种“循环的渐进式”管理(又叫适应性管理),即根据试验结果和可靠的新信息来改变管理方案[1],原因在于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复杂结构和功能、反应特性以及它未来的演化趋势的了解还不够深入,所以只能以预防优先为原则,以免造成不可逆的损失。再次,生态管理非常强调整体性和系统性,要求认知到所有生命之间的相互依存(纯粹的人类中心主义或生物中心主义都是片面的,它们是两个极端)——个体和社会都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及生态系统内各组成部分彼此间的复杂影响,要用整体论和系统的思想来指导经济和政治事务,谋求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协调、稳定和持续的发展。最后,生态管理强调更多公众和利益相关者的更广泛的参与,它是一种民主的而非保守的管理方式[4]。

(二) 生态管理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实践现状。

在美国,虽然生态管理也还不成熟,但在实践领域,已得到广泛接受。美国联邦政府对生态管理十分重视,各州政府也积极响应,尽管两级政府对生态管理的政策和原则不尽一致。生态管理在现阶段的应用突出地表现在公有土地、流域和国家森林的管理上。如,从1985年,美国农业部要求所有林区,都要集中林业管理、森林健康、水土保持、野生动植物等方面的专家,对林区的树木、水土、植被、野生动植物等情况进行综合调查,并在调查的基础之上,制定林区生态管理规划,实行目标管理,每五年修订一次计划。美国大多数林区的生态管理计划都已实施近十年。欧洲正在工业部门中实施一种叫EMAS(生态管理和审计方案)的计划,它的目的是鼓励公司以一种自我规范和自愿的方式来对环境问题承担责任并减少有害的环境影响。实行这种计划可以提高企业对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增强企业管理环境的绩效的透明度,从而更好地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5]。

二、传统项目管理面临的挑战

项目就是为创造一个独一无二的产品或服务而采取的暂时性努力[6]。对很多组织来说,项目是对那些在组织正常的操作范围内所不能解决的要求做出反应的一种手段。当今社会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而项目则是适应环境变化的普遍方式,管理项目的水平将决定组织的成功与否,甚至影响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项目管理就是将有关知识、技能、工具和技巧运用于项目活动中去从而满足项目要求的活动过程,它通常可划分为几个阶段:开始,计划,实施和结束。项目管理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体系,是一种已得到公认的管理模式,在PMI和IPMI的推动下得到了迅速广泛的传播。项目管理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传入我国,并一直受到关注,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随着对生态问题认识的逐步深化及价值观的变迁,传统的项目管理开始受到生态管理的严峻挑战。

1、生态管理有不同的价值观和优先性。传统的项目管理基本上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人是自然的征服者和主人)的用途性管理,与工业文明相适应。而生态管理则强调不纯粹以人类(尤其是当代人)为中心,不纯粹以经济产品或服务为目的,要求优先考虑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它与后工业文明(或生态文明)相适应。

2、生态管理要求考虑更广阔和深入的环境背景。传统的项目管理中也考虑环境问题,如污染的防治等,但往往只考虑到局域的小环境,而且不够深入,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健康、持续性、服务功能则是在考虑之外的。

3、生态管理要求考虑更长久的时间跨度。传统的项目管理往往只涉及一个项目的生命周期。生态管理则要求考虑项目及其所提供产品或服务在全部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影响,以及该项目对生态系统的更长远的可能影响。

4、生态管理要求更广泛的公众参与。传统的项目管理在涉及环境问题时也要求公众参与,但公众是被动的象征性参与。而生态管理则强调在适当指导下,由公众来确定他们想要的情形(或共同的社会愿景),以公众的价值取向来确定生态管理工作的目标。

5、生态管理不是一个纯粹科学化的管理方式(这里并不是就艺术性而言),主要是指生态管理目标确定的外在性(往往由公众的价值选择决定)、措施的试验性及结果的极不确定,还处于从干中学的探索阶段。传统的项目管理则科学得多。如何将它们融合起来是一个复杂问题。

6、绩效的评价准则方面。传统的项目管理主要是以经济或财务指标为评价准则(生态建设项目不在此列),生态外部性考虑极少。而生态管理则要求一种综合评价准则,注重经济、生态和社会指标的融合。

总之,传统项目管理中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不够全面、深入和系统,难以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很有必要深入认识生态管理,并以之来改造传统的项目管理。

三、项目生态管理的创新

基于项目性质与规模的千差万别,在这里我们显然不能给出一个面面俱到的分析。下面仅就项目生态管理的一些共有的创新之处作一个概略性分析。

1、项目的构思与规划方面。首先要有前瞻性并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战略方针,逐步实现从追加改善(容易实现,如末端治理)到更长远的环境改善(不容易实现,如工艺的改变,甚至产品的根本变革)的转变[7]。其次,要树立大生命周期观念和生态效率观念,努力在提供满足人们需要的竞争性的产品或服务的同时,使其整个生命周期内对生态的不良影响与资源消耗逐渐降低到一个至少与地球的估计承载能力一致的水平。

2、可行性研究方面。中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C-PMBOK)中的要求是:调查环境现状,预测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提出环境保护(包括绿化)和"三废"治理的初步方案,估算环保所需投资费用。显然,这种环境管理与生态管理的要求相去甚远,应将其提升到生态管理的层次上去。如研究采用清洁生产工艺的可行性,项目建设及运行期对生态环境承载力、物种多样性、生态功能之影响等。此外,更有专家认为对生态环境的研究评估有必要放到项目可行性研究之前的机会研究阶段,从而促进可替代方案的提出,而不是作为已提出方案的修补。

3、项目的范围管理方面。所谓项目范围是指为了成功达到项目的目标,项目所规定要做的。从生态管理的角度来看,不仅企业有扩展的责任,项目在提供经济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也有义务提供一个好的生态环境。所以,准备提供或维护一个怎样的生态环境应该是项目范围定义和计划的一部分,是可交付成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在传统的项目管理中是没有的。

4、项目的控制方面。项目建设中涉及生态环境的政策和措施也应该是评价、跟踪和控制的对象,而传统项目管理中主要控制成本、时间和质量。我们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重视预防及过程(有些生态影响是不可逆的,如物种的灭绝);不仅重视经济结果,也要重视生态结果。现在很多项目建设不注意建设期间对生态环境产生的损害,如工序排泄物、粉尘和雨水冲刷工地产生的环境损害及对原有植被的破坏等,这种错误亟需纠正。

5、项目的采购和分包方面。传统的项目管理对采购和分包的原则要求是:节约和效率、质量与服务、准时性和公平性。而从生态管理的角度看,这是不够的。生态管理是全过程、全周期和全方位的管理。因此必须促进分包方与供应商亦接受生态管理的有关原则,实行项目的绿色采购和绿色分包(更一般地可称作绿色供应链管理),即所采购的产品应该是有益于生态环境的绿色产品,项目分包商也应实施生态管理,提供绿色服务,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整个项目的生态管理。

6、项目的风险管理方面。传统的项目风险主要涉及:资产的物理损失、欺诈及犯罪损失、法律的错误判断、管理风险、政治风险及技术风险等。实际上,项目的生态风险也是项目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鉴于生态风险的复杂性和难以预测性,它一旦发生就往往会对项目所处生态环境带来沉重的打击。如我国三峡地区由于资源过度开发引起生态恶化进而诱发地质灾害频发。

7、项目的融资方面。由于全球就生态环境的立法与日俱增,绿色团体的影响越来越大等原因,很多金融机构已将生态环境风险纳入审批放贷准则,对生态风险大的项目不予支持和融资。土地密集型项目、破坏环境法规或标准之项目及大型水利项目的国际融资会受到很大影响。

8、项目的财务核算与业绩考核方面。传统的项目核算是以财务成本为基础的,项目的生态外部效应不在考虑之中;与此相应的是不利于生态环境改善的业绩考核标准与市场激励行为。项目生态管理要求改革目前的这种财务体系与业绩考核标准。随着国民经济绿色帐户和环境会计的逐步发展建立,各种项目的生态外部效应的内部化也将为时不远。

9、项目管理的标准化与生态。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97年12月15日颁布了项目管理国际标准ISO10006,这是项目管理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进步。但是ISO10006只是一个通常意义上的质量管理标准,没有关于项目生态环境管理方面的标准,如何结合ISO14000来制定有关项目生态环境管理标准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10、项目所采用的技术。技术自身并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我们需要的是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技术而不是血腥游猎自然界的技术。因此,需要大力促进生态技术的开发和使用。

四、推行项目生态管理的意义

1、应对新时代的挑战。我们不仅承担着迅速发展经济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重任,现在又面临来自生态环境的挑战。西方国家靠疯狂掠夺自然界来实现了工业化和现代化,但现在我们已没有可能也不能够再走这条老路。唯有用科学的生态管理思想和方法来管理各种项目,才有可能协调建设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双赢。

2、直接改善生态环境。具体表现在:(1)对生态建设项目来说,改善和修复生态系统正是它的目的。(2)对基本建设项目,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它的生态影响。如果这些项目都能实施生态管理的话,那么将对我们整个社会的生态环境改善产生重要影响。(3)国家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的开发,自然资源开发项目的生态管理对生态环境的改善意义重大。

3、搞好西部大开发的要求。西部有资源优势,但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这是阻碍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江总书记指出,改善生态环境是西部开发建设必须首先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所以在西部大开发中尤其应注意生态环境:一方面我们要发展,把西部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另一方面,我们同时也要搞好西部的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工作,为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国家已为开发大西部提出了“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生态建设方针。没有成功的生态管理,西部大开发的胜利是不可想象的。

4、有利于项目(尤其是一些大型项目)的顺利实施,甚至国家的稳定。项目生态管理要求考虑到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要求,要求广泛的公众参与决策。只有这样,项目的决策才能尽可能科学化,项目的实施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以前我国的很多项目开发建设的生态环境管理中缺乏公众参与,导致考虑不周。三门峡水电站因为移民问题没解决好,很长时间里不能正常运行。再如,美国出口信贷机构及世界银行皆因生态问题不支持三峡工程的国际融资。

5、大型生态建设项目更是迫切需要进行生态管理。“十五”是步入生态良性循环的关键时期,我国将实施多项重大生态建设工程。以林业为主的生态建设项目就有四项,其一就是黄河上游和长江中下游200多万平方公里的生态治理,即组织实施以天然林保护、荒山荒地绿化、坡耕地退耕还林(草)为主要内容的造林绿化工程,以减少水土流失。为此,国家林业局在未来十年将投资1000亿元。但是我国的生态建设往往停留在单纯的生态上,对经济考虑很不够,这不是真正的生态管理。生态管理同样要讲成本与效益。保护生态环境与促进经济发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只顾经济发展,不考虑生态平衡,经济就难以为继;同样,片面地为生态环境而搞建设生态,不顾及经济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就没有物质基础。局部地区已经出现经济收入严重滑坡,生态建设投入匮乏的局面。

6、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21世纪将是生态文明世纪,它也是生态企业的时代。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必须转变为节约型、生态型企业。项目生态管理对企业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积累生态经验、增强国际竞争力、培育生态优势并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可或缺的。

五、几点建议

1、加强理论研究。生态管理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管理思想和工具,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它就是可持续发展的同义词,但是生态管理目前还处于发展完善中。而项目管理虽然由来已久,但项目管理的科学化却是70年代以来的事,尤其是只是近年来它才传入国内并受到重视,故项目管理学科和中国国情的融合也需假以时日。理所当然,生态管理与项目管理的结合必然会产生诸多复杂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加强理论研究,为项目生态管理的实践提供理论上的指导。我们认为至少有如下几个方面:(1)生态系统运行的内在机理。(2)重要生态参数的识别与生态模型的建立。(3)对具体项目,生态管理的现实目标是什么及如何确定。(4)项目生态管理的生态学计划(有别于一般的计划)。(5)生态管理下项目的评价体系。

2、大力开展生态教育。一是积极培育和传播生态意识、生态道德及正确的发展观。事情都要靠人去做,没有人的生态意识觉醒是很难推行生态管理的。而且尤其是要教育项目建设的决策层转变观念,切实树立对生态环境负责的态度。二是基础方法论——系统思想的灌输。三是推广生态管理方面的科学知识。

3、双重推进。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有些项目管理得不错,而相当多的项目管理则很粗放,就更谈不上生态管理了。此外,有些生态建设和恢复项目还没有开展项目化管理(如林业项目),这样就缺乏在一定投入水平下使产出的生态效益最大化的运行机制。因此要做的工作很多,知难而退是不行的,我们要双重推进,唯此,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才有希望。

4、政府角色的定位。一方面,生态环境的公共物品性质要求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另一方面,那种以政府为主体,以行政手段为主导,大量采取强制性标准和行政处罚的管理方式又往往费时费力效果差,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不能适应政府机构精简的要求。因此在生态管理方面,政府角色的定位要求:(1)环境管理主体由国家转向项目发起者(建设者),而国家进行适当管理,公众则作为监督者。(2)在保护和建设生态方面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法规体系,如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界定产权、资源定价和环境税收。(3)广泛使用经济激励与市场手段。这样不仅有利于交易成本的降低,而且能减少寻租行为的发生。

5、深化经济改革,切实搞好两个转变,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提高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 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8],它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前提。

参考文献:

[1] Peter F. Brussard,et al.,“Ecosystem management: what is it really?”,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40(1998)9-20.

[2] Robert C. Szaro, William T. Sexton, et al., “the emergence of ecosystem management as a tool for meeting people's needs and sustaining ecosystems”,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40(1998)1-7.

[3] Robert T. Lackey, “Seven pillars of ecosystem management”,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40(1998)21-30.

[4] Charles R. Malone, “State governments, ecosystem management, and the enlibra doctrine in the US”, Ecological Economics 34(2000)9-17.

[5] Antero Honkasalo, “The EMAS scheme: a management tool and instrument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6(1998)119-128.

[6] PMI, “A Guide to 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 (2000)”, USA.

[7] Jacqueline Cramer, 我们怎样才能实质性地提高生态效率?[J].产业与环境,1998(3)

[8]中华人民共和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N].www.acca21.org.cn.

[9] 毕星、瞿丽著,项目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Ecosystem Management: New Challenge to Traditional Project Management

By

Xiangwu Pan, Dexian Zhang and Bao Jiang

(School of Management, Ocean University of Qingdao, Qingdao 266071, China )

Abstract: First,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definitions, essence and practice status of ecosystem management. Then, it elaborates ecosystem management’ challenges to traditional project management and generally analyzes some areas demanding of innovations. Finally, the paper demonstrates the significance of ecosystem management and gives several advices to the performing of ecosystem management.

Keywords. ecosystem management, project management, challenge, innovation

作者简介:

潘祥武,青岛海洋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张德贤,青岛海洋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导,研究方向有海洋经济、环境管理及决策方法等。

王琪,青岛海洋大学法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环境管理、生态伦理。

关闭窗口

网站首页 | 机构介绍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系统安装 |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