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知公告  新闻动态  机构介绍  环保学人  学术前沿  学术结晶  研究会专栏  电子期刊  求学浙林  省内立法  法律援助 
学术前沿
 环境法学前沿 
 相关学术前沿 
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前沿>>相关学术前沿>>正文

黄承梁:以“四个全面”战略为指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2015-04-17 00:00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确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发展总纲,明确了新常态、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是指导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的战略抓手。就生态文明建设而言,纵观每一个“全面”,无一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目标、发展动力、制度基石、根本保障和前进指引,无不以整体性、系统性和战略性构成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无不凸显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的基础地位、战略任务和历史使命。

“四个全面”战略与生态文明建设本质上是一致的。要以“四个全面”引领生态文明建设,更好地增强建设生态文明的时代定力。要坚持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坚持紧紧依靠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深化全面改革,坚持紧紧依靠制度建设和法治建设为生态文明提供制度基石和根本保障,坚持紧紧依靠中国共产党带领、动员全社会投身生态文明伟大实践作为前进指引、行动指南。要以“四个全面”构筑全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战略认同。

■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引领生态文明建设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夙愿和共同追求。党的十八大以“两个一百年”作为奋斗目标铸就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是实现中国梦的第一个百年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

现时代,老百姓对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人民群众期盼的舌尖上的安全、清洁空气、洁净饮水、良好空气、优美环境等优质生态产品和健康需求还不能得到有效满足,有些问题甚至还非常突出。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地区的污染问题集中暴露,雾霾天气、饮水安全、土壤重金属含量过高等,社会极其关注,群众反映强烈。可以说,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老百姓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满足城乡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产品需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

笔者认为,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引领生态文明建设,重点要做到以下3点:

第一,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二,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食品安全关系群众身体健康。现阶段,农药、兽药、地膜等的过度、过滥使用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食品源头质量出现问题。而工业中废气、废水、废渣未经无害化处理直接排放到环境中,给食品安全也带来了极大危害,均导致食品重金属、农药、兽药、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各类污染物残留严重超标,危害人体健康。

第三,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十三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城镇化,在人类发展史上没有先例。粗放扩张、人地失衡、举债度日、破坏环境的老路不能再走了,也走不通了。在这样一个十分关键的路口,必须走出一条新型城镇化道路,切实把握正确的方向。”我们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以全面深化改革引领生态文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他多次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当前,尽管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但形势依然很严峻。在某种意义和程度上,各种各样、层出不穷的环境问题,抵消了人民群众对经济发展所创造社会正能量的认识,抵消了随着经济发展带给人民群众原有的幸福感,也抵消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能不能治理好环境发展问题的信心。解决这些问题,固然要花很大的力气,但关键在深化改革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笔者认为,以全面深化改革引领生态文明建设,重点要做到以下4点:

第一,坚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态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他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回答学生们提问时强调,“中国明确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是长远发展的最大本钱,生态优势可以变成经济优势、发展优势。我们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融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也只有更加重视生态环境这一生产力要素,才能更加尊重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更好地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二,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注重顶层设计与考核导向。我国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过程中,一些地方、一些领域出现了“唯GDP”、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问题。目前我们遇到的资源过度开发问题、环境污染严重问题、经济结构不合理问题等,都与此密切相关。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我们必须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各级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央看一个地方工作做得怎么样,不会仅仅看生产总值增长率,而是要看全面工作,看解决自身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成效。”要防止把发展简单化为增加生产总值,一味在增长率上进行攀比,以生产总值全国排名比高低,搞层层加码,追求过快的速度。

第三,强化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党的十八大强调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提出了一系列涵盖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以及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等一系列生态文明制度。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这些都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四,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资源环境是公共产品,对其造成损害和破坏必须追究责任”,“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我这里说的主要是对领导干部的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导致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真抓就要这样抓,否则就会流于形式。”现在看来,重大污染事件发生后,责任追究的有效落实还很不够,尤其是具有决策权的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很难受到应有的处罚。其结果是,党和政府形象受到损害,法律失去尊严,群众丧失信心。要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以全面依法治国引领生态文明建设

法治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以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法治基石。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立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强化生产者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建立健全自然资源产权法律制度,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制定完善生态补偿和土壤、水、大气污染防治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笔者认为,以全面依法治国引领生态文明建设,重点要做到以下4点:

第一,科学立法是前提。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现行的生态保护法律法规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迫切需要。一是传统立法以权利为出发点的立场,或者以权利为本位的法治意识应当得到根本的扬弃。从根本上讲,按照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和顺应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生态立法必须接受生态规律的约束,只能在自然法则许可的范围内编制。二是促进环境法向生态法的方向发展,逐步实现中国环境法的生态化。实现将立法重心由现行的经济优先向生态与经济相协调的转变。三是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的核心在于尊重和体现客观规律,民主立法的核心在于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要完善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机制,创新公众参与的立法方式。

第二,严格执法是关键。环境执法是保障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各方面原因,我国环境保护行政执法目前仍存在种种问题和困难,部分地方领导环境意识、法制观念不强,对保护环境缺乏紧迫感,甚至把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对立起来,强调“先发展、后治理”、“先上车、后买票”、“特事特办”;一些地方以政府名义出台“土政策”、“土规定”,明文限制环保部门依法行政,明目张胆保护违法行为,给环境执法和监督管理设置障碍,导致不少特殊企业长期游离于环境监管之外,所管辖的地区环境污染久治不愈,环境纠纷持续不断;一些企业甚至暴力阻法、抗法。这种状况必须得到改变。

第三,公正司法是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一定要改变环境保护案件取证难、诉讼时效认定难、法律适用难、裁决执行难的“老大难”问题,加大“两院”强力推进环境司法力度;同时借用全社会的合力,增大环境公益诉讼的比重。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等,由于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没有直接利害关系,使其没有也无法提起公益诉讼,导致违法行政行为缺乏有效司法监督,不利于促进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加强对公共利益的保护。”

第四,全民守法是基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提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孔子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每一个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其生存、发展和最后融入自然,莫不与环境相关。目前,新《环保法》已正式实施,它既规定了公民个人、企业单位、社会组织、各级政府、环保部门等各方主体的基本职责、权利和义务,也规定了相应的保障、制约和处罚措施。我们每一个公民要以遵法为前提,更好地维护新《环保法》赋予自身的权益。

■以全面从严治党引领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立足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总体布局,反复强调积极建设生态文明,努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要求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要以全面从严治党引领生态文明建设,重点要做到以下3点:

第一,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全党都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学习在全党形成制度、形成风气,增强主动应对、主动化解环境风险挑战的基本素养,以俯身问切百姓疾苦的主动精神和姿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下大力气、率先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吃饭、呼吸和饮水安全问题,以面向未来的建设性眼光,推进生态文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二,以推进生态文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倒逼和加快推进环境管理战略转型。要制定实施基于环境质量改善目标的政策措施,统筹协调污染治理、总量减排、环境风险防范和环境质量改善的关系,形成以环境质量改善倒逼总量减排、污染治理,进而倒逼转方式调结构的联合驱动机制;不断创新环境管理方式,从以约束为主转变为约束与激励并举,更多地利用市场机制和手段来引导企业环境行为;推进多元共治,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强化环境信息公开,促进环保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推进环保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环保能力建设。

第三,坚持共产党人共产主义的信仰与修养。生态文明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当代人之间的公平、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公平。恩格斯指出:“我们这个世纪面临的大变革,即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种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此外,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将更加合理化,“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共产党人既要有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信仰,也要有主动转变生活方式、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养。

作者系山东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

关闭窗口

网站首页 | 机构介绍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系统安装 |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