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知公告  新闻动态  机构介绍  环保学人  学术前沿  学术结晶  研究会专栏  电子期刊  求学浙林  省内立法  法律援助 
学术前沿
 环境法学前沿 
 相关学术前沿 
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前沿>>相关学术前沿>>正文

学界为构建新型城镇化出谋划策
2013-09-24 00:00  

中国社会科学网山东讯(记者 张清俐) 城镇化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和依托。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探索与实践已成为当前我国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9月14-15日,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社科联、山东大学等十余家单位共同主办的“山东社科论坛:城镇化发展研讨会”在济南举行。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复旦大学等国内高校与科研机构的30余位学者,围绕如何把握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律、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曾任联合国助理秘书长的沃利·恩道曾经感叹:城市化极可能是无可比拟的未来光明前景之所在,也可能是前所未有的灾难之凶兆。所以,未来会怎样取决于我们今天的所作所为。“正因如此,城市化被看作是一把‘双刃剑’。中国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其城市化面临能源、资源等极大约束,其影响举世瞩目。”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会秘书长李迅不无担忧地说,目前的城镇化存在质量不高、缺乏科学规划等问题。尤其是城镇化率虚高,1亿多农民工进城后享受不到同等公共服务,只能算是“半城镇化”。

目前出现的城市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部分城市中心城区密度过高;频现大面积、持久性灰霾,区域大气污染严重威胁人体健康等“城市病”招致诸多对城市化的诟病。对此,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教授诸大建表示,不能因为存在缺陷的旧型城市化而反对城市化本身,目前推行的新型城市化就是要使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差值减少,即农民转为市民的比例增加,同时土地过度消耗得到控制。

山东省委宣传部部长、山东省社科联主席孙守刚介绍说,山东省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2.4%,进入了城镇化提质加速发展时期,但应当看到,山东省城镇化发展还有很大差距,东西部地区之间城镇化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因而,亟需学界深入研究如何构建新型城镇化体系,如何增强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如何着力解决人的城镇化等重点问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守英认为,我国现行城镇化是一种由政府主导城镇化和由农民自动自发城市化并存的双轨城镇化,但这两条轨道就目前的发展模式来看都是不可持续的,根源之一在于其存在高度依赖土地的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

刘守英认为,新型城镇化应该告别过于依赖土地和富余劳动力推动的城镇化模式。以产业带动人口聚集和城镇发展,让流入人口融入城镇,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诸大建为城市化发展提出“3D策略”和“3C模式”,他认为新型城市化的第一步是空间上提高密度(Density and compact),提高城市的土地生产率(空间紧凑的绿色城市化);第二步是经济上缩短距离(Distance and complex),便于企业和劳动力更靠近经济机会(功能混合的聪明城市化);第三步是社会上减少分割(Division and cohesion),共享城市发展的经济社会福利(社会公平的包容城市化)。

李迅表示,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必须要有一种高屋建瓴的战略性思维和全局性眼光。要着力实现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要素流通)一体化,消除与城市化健康发展不相融合的体制。同时,在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要避免农村的凋敝、农业的衰败和农民的被边缘化。他特别强调,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促进农民工和外来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是提升中国城市化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闭窗口

网站首页 | 机构介绍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系统安装 |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