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知公告  新闻动态  机构介绍  环保学人  学术前沿  学术结晶  研究会专栏  电子期刊  求学浙林  省内立法  法律援助 
求学浙林
 硕士站介绍 
 导师介绍 
 人才培养方案 
 招生简章 
 历年试题 
 精品课程 
 求学感悟 
当前位置: 首页>>求学浙林>>求学感悟>>正文

王启梁:给读研同学的几点建议
2010-05-06 00:00  

我开始担任硕士生导师,至今已接近五年,早就没有了当初的喜悦,反倒多了些诚惶诚恐。我始终思考和实践着怎样做一个合格的导师,尝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和指导学生,但是至今不认为自己是一名成熟、合格的导师。结合个人的心得和这几年四处走走看看的观感,这篇文字算是一个小小的总结,也是和投入我“门下”的同学的一个交流。

一、不要太依赖导师

我的导师张晓辉教授和贺雪峰教授均是非常好的老师,无论是人品还是才学。而我自己,从踏上教师岗位之日起就要求自己做一个合格的老师。但是,我仍然要告诫我亲爱的同学们不要太依赖导师,这不是推卸责任。如果我说大家要可以完全依赖导师,导师包打天下,那么我就是骗子。我是经过认真思考的:

第一,任何导师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扩招之后的高校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我上研究生时我所在年级、专业只有6个同学,每位老师所指导的三个年级的学生总和也只有3-6人。现在不同了,有的导师每个年级要带10多个学生。我现在随时在校的全日制学生有12-15人左右,加上法律硕士,每年要毕业10人左右。2009年更是达到高峰,仅2009级全日制硕士生就有12人。在这样的状况下,老师的精力非常有限,常常不能关照到所有的学生。

第二,导师学术水平、研究领域有限。没有任何人的知识和能力可以涵盖所有的问题,甚至应该说每个人所知都是有限的。所以,在某些问题上导师不能给学生有效的指导。比如我,我还处于成长中,对许多问题也还在探索和思考中,许多问题我还完全不懂。当然,我随时愿意学习新的东西,我也特别愿意和学生一起探索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

第三,导师的其他能力有限。在校读书不仅仅是要完成学业,还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尤其是人格和修养方面,这就特别需要学生自己注意自身修为了。还有的问题是超出导师职责的,比如找工作、跑关系,如果有这样的要求和期待的同学,恐怕最终要失望。

第四,导师们也有生存压力。校园不是象牙塔,在一些高校不够合理的分配体制之下,许多老师要为养家糊口努力,带研究生对不少人来讲只是个荣誉(甚至在这个什么都泛滥的时代,连这点荣誉也变得不牢靠),带来不了生存质量的改善。所以,常常可以看到有的导师疏于教学和研究,更遑论指导学生了。

所以,我希望大家要有高度的自觉性,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人的一生大部分时候是没有导师的,要随时做好独立的准备。

二、导师的职责

当然,我不会推卸作为老师的责任,即使现有制度存在种种问题。不为别的,只为做人的良心。

我想,导师至少应该做的是:

第一,指导好毕业论文,帮助学生提升论文水准。

第二,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引导学生进行研究。

第三,在能力范围内帮助学生获得研究资助和研究条件。

第四,不断学习,永远进步。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现代的知识和学术生产机制非常可怕,“稍不留神”就要掉队,做老师的其实应该时时抱着当学生的态度对待教学和研究

第五,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对于我自己,我还保证不把自己的研究兴趣强加给学生。当然。如果同学的兴趣和我一致会比较好一些,方便指导,如果不同,我也愿意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研究。

第六,不剥削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我不需要学生为我制造成果。我期望的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人,在读书阶段是,将来也是。所以,除非我真的是和学生一起完成某项研究、我付出了大量的智力和劳动,否则我决不合署名字发表文章。从最近几期毕业的同学和在读的同学的情况来看,一种比较好的互动方式是我和同学之间形成合作关系,就某个主题展开合作研究。比如今年我和高思超等同学一起研究法院执行问题,收获颇多。既完成了研究,也培养了大家的研究能力,让大家掌握学术研究的基本规律、规范和方法。

针对目前同学较多的情况,我正在考虑新的培养方式。我想,只有把大家作为一个团队来培养才能形成好的学习氛围和互动环境,我的精力也才能尽可能发挥。大家不妨也多想想。

三、学生的责任

我想,对于一个学生来讲,至少在研究生阶段应该做到:

第一,完成好学位论文,按时毕业。我不认为那些只为了拿一个文凭来读研的同学有什么错,人有很多选择,也有很多选择是无奈的。但是既然来上学就要有当学生的样子,至少要拿出一篇像样的硕士论文。

第二,极大地扩展阅读范围,提升思考、研究的水平;熟练掌握收集资料的方法和计算机运用技术。再有就是多写写东西。(详见“写很要紧:王泽鉴先生治学谈话摘录

第三,毕业时具备独立完成小型科研项目的能力。

第四,及时与导师沟通。

我希望大家避免的情况是,有的同学只会问:老师,我要写个什么论文?或者要求老师指定论文题目。如果这样的问题出现在一年级,我觉得正常,因为刚刚进入研究生阶段,谁都会迷茫。如果这样的情况出现在二年级下学期甚至三年级,那么我会非常厌倦。这表明你没有读书、没有思考,你在混日子,是机会主义者,连自己想要研究一个什么问题、对什么问题感兴趣都不知道。还有的同学告诉我一个论文题目,说是做毕业论文,但是对于为什么研究?研究什么?如何研究?现在研究情况如何?一问三不知,足以说明他根本没有认真读书、准备和思考。从正常的情况下,到二年级下学期时,自己要写一个什么问题,最起码应该对这一问题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好的情况是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情况的了解应该不比导师少,甚至应该比导师所知更多。因为,导师的研究领域有限,不会对所有的问题都了解,导师之所以是导师是因为掌握了一套有效的研究方法、掌握了学术研究的基本规律,而不是全能全知。

大家考上研究生,基础相差不大,但是三年时间足以拉开很大的档次。那些主动性强、勤奋、不断努力的同学会在这三年中取得很大的进步,无论是能力还是心理。我期待看到的大家迅速成长的过程和逐渐独立的能力。

四、其他

自我教育

所有成功的人最终都有赖于自我教育的能力。家长、老师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能代替自身的教育和努力。

我最感谢我的导师张晓辉先生的不是他直接教会我什么,而是两点:第一,把我带进了学术的海洋。我在这个海洋里尽力去游,怎么游、游到哪里主要还是自己把握。学习知识主要是自己的事情。恰恰因此,学生可以自由地发展学术兴趣和专长,否则学生很难超越导师。当然,“放任”不意味着导师不重要,好的导师能够帮助同学培养学术兴趣,发现关键问题,为学生创造发展机会,在关键时刻帮助学生。第二,张老师对待学术的态度对我影响至深。

我也特别贺雪峰教授,师从贺师之后,他从来没有规定我要做什么,但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我改变了研究的取向,是他强化了我对中国问题意识的敏感,使我重新认识学术研究的价值和它的使命。

我崇尚个人奋斗,尊重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我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各个方面有意识地塑造自己,无论是学术方面还是人格方面。

学习是一个过程,积累的过程,取决于自己是否努力地思考,努力地阅读,努力地写作。常听学生讲,环境不好,我也常想,而我的看法是,你永远不可能有一个让你完全满意的环境。成为超常之辈的人,都是能够超越自身环境局限的人。无论在哪里,心中应该有大师,向大师学习,和大师对话,这就是阅读、思考、写作。现在也会想起读书阶段的一些事,现在出门多了,想的也多。在我读大学时,资讯远远没有现在发达,空间是一个极大地限制。但是,随着数字化的发展,学术文献已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突破了空间的壁垒。我也比较过昆明的书籍市场,比大部分城市的要好。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大部分同学的视野反而很窄,这是为什么?我想来想去,也到过学生宿舍,去看看同学的书架上放着什么。我发现,大部分同学的书架上只有司法考试的书。在数据库如此发达的情况下,居然还有人不懂得运用。也少有人去图书馆阅读期刊。我想,这样的人就是典型的随波逐流,环境好一点,自己就好一点,环境差一点自己就差,不会有什么成就的,因为这是浑浑噩噩。在我看来,书单也是要有一定的基础的,如果自己一点都不思考,老师恐怕开的书单也不会有什么针对性和效用。我常说,没事就到清华书屋去看看,面对那么多的书,看看标题就应该有些想法了。依赖,依靠,懒惰,空想都是失败的前兆,而且会失败的一塌糊涂。

“同伴教育”

与自我教育有关的是“同伴教育”。我的大学时代很美好,是因为我有许多朋友,我们一起经历和学习着成长的过程。我上学时,得到很多师兄、师姐的关照,避免了不少弯路。在学习方面,我还清楚地记得我第一次进行田野调查时没有任何老师指导,而我是领队。我找了几本书,查了资料自己总结怎么进行调查,然后和董皓等朋友一起学习、讨论调查方案,安排调查、联络关系,我们一路跌跌撞撞完成了调查。所以,我上研究生之前就基本学会如何调查了。此后几年还有几次也是我带着师弟师妹们一起做研究、搞调查,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

许多思想的火花是在聊天、喝酒的过程中产生的,是在最日常化的对话中出现的。我们必须珍惜读书阶段的同学、师兄弟关系,只有相互交流和学习才能获得全面的成长。

我很怀念我那些曾经生活在一起的朋友,怀念那些一起学习、调研、喝酒的每一个片段。因为那是一个学习、友情、爱情、生活融为一体的过程,是一个个思想、性格、品质和能力同时发生变化的瞬间。

生 活

我想,在未来两年里大家应该考虑解决的问题是:

第一,顺利毕业;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或者继续深造;

第二,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理想的状况应该是硕士二年上学期通过,否则在安排教学、学术训练环节方面就会比较困难;

第三,找一个称心如意的男朋友或者女朋友(纯属个人意愿,但是我觉得很重要,爱人和接受/拒绝爱的能力是人最重要的能力)。

还有的同学可能有兼职的需要。我不反对兼职,但是反对盲目的兼职。如果是为了生计,那么只要钱够花就行了。我们用大半生挣钱,还在乎这三年?一个三十岁的人不要想着享受别人六十岁奋斗来的成果,对于物质欲望要有所控制,不要用物质把自己套牢了。我看到很多曾经的青年才俊就是因为对房子、车子的过分追求,对金钱的过分在意,把自己“废了”,非常可惜。挣钱也要可持续。获取物质的目的是为了生存,而人生的最终目标应该是精神和人格的完满,只有精神世界和人格完满的人才会幸福,而不是最有钱的人。我听说有的人在研究生阶段兼职挣了不少钱,但是我敢肯定这种人如果不是天才,就是蠢到家了,据我的观察,以后者居多。如果是为了锻炼一下自己,那么最好和自己将来的职业计划联系起来,并且适可而止。总之,兼职以不耽误学业(最好是促进学业),以及对能力提升有帮助为原则。

我觉得,在这几年中,大家还特别应该弄清楚这几个问题:

你是谁?

想干什么?

想要什么?

能干什么?

能要什么?

个 性

个性当然不能勉强,每个人都有所差异。但是,我仍然希望各位培养一种可爱、可亲、可靠的个性。希望大家多点阳光,少点阴冷,培养开阔的胸怀,人世间没有多少非要计较的事情;多点阳刚,少点阴柔,尤其是男生,要有志向和理想,要有坚毅的品质,要经受得起挫折和委屈。

此外,还要经受得住压力和批评,心胸要开阔。生活和学习中总是有很多事情让我们感到困难,压力很大,一个人的成熟意味着能够妥善地处理压力、化解压力,但不是逃避困难。任何人都会犯错,都会有做不好事情的时候。所以就会被批评,甚至有时候会因误解而被批评。我们需要正确对待批评。我特别怕那些受不了批评、不愿接受批评的人。

在这个激变的时代,人活着有很多艰难和意外,没有开阔的心胸,人会活得很阴暗。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是能考验人的品格和气度。

读 书

每个人的需要不同,兴趣点也不同。给学生开书单,可能从一开始就是个错误。我们所要学会的是如何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去找出相关的书籍、文章进行阅读,并在阅读中不断总结和发现新问题、增进知识,扩大视野。当你有一个问题不懂或者要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时,你可以向这方面的专家请教,如何进入以及什么样的书最重要。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研究生阶段所要达到的培养目标。这个目标的完成在非常大的程度上依赖于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实施。

当然,我还是愿意提供一个我所认为的最为基础、难度适中的书籍目录,是入门用的。真正的修为要依靠诸位自己。在具备一定的基础之后,阅读范围应该由自己把握。

在阅读方面,如果是法学本科毕业的,应该尽快进入经典阅读,非法学专业背景的同学一方面要“补课”,另一方面也要阅读经典。所谓经典,就是学术思想、理论的重要源头。我个人觉得有两类书最重要,一是经典,二是前沿。教材都大同小异,精读一两本即可。不必太在意“中间层”的东西,这类书只是做研究时的参考书或工具。

另外,阅读速度要快,要学会快速阅读。并不是所有书,甚至大部分书不需要读完,但是要能在需要时从“仓库”中调取。博览群书是至关重要的。

至于读书笔记,因人而异,各人记忆力、学习方法不同。不过对于重要的、新的发现,应该有所记录,以便日后深入研究。

多泡泡书店(清华书屋),随时都可能有惊喜的发现;多看看学术期刊(不要太依赖网络),眼界就能打开。

问题意识与实践

研究生阶段要培养的是大家做研究的能力,好的研究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性的,更为重要的是研究者的问题意识。这一点尤为我的老师贺雪峰所强调,我们师兄弟深受其影响。

法学是一门实践性的专业,好的问题意识来源于对实践、生活的敏感,而不仅仅是书本。所以,我个人认为,广泛的阅读,尤其是杂志、报纸尤其重要,它们帮助我们扩大对世界和现实的理解;对生活的体验也至关重要,政治、社会、文化、经济等等生活事项是真问题的来源。所以,即使没有明确的写作和研究的计划,我每年总要花一些时间到处走走看看,做做调研。

我认为理想的学习过程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没有实践、没有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和体会,不可能真正把握理论的精神。我也看到有的同学长篇累牍地引用理论,或者制造很复杂的理论。认真追究起来却不堪一击,这是因为没有研究真实的问题,研究的是假问题,对理论的运用就像是一团浆糊,创造的理论是空中楼阁。比如有的人研究宗教的社会控制功能,却对什么是宗教都不知道,连最基本的观察和体验都没有。

实践并不意味着要投身进某项工作中,而是去观察、理解现象,比如到某个执法部门进行一番调研或实习,在这一过程中运用理论去分析、研究所见所闻,这样才能把理论用活、发展理论。对于理论法学方向的同学,尤其有关注现实问题和部门法的问题,否则理论将是空洞、苍白的陈词滥调,或者只是华丽的假话,是一支没有标靶的箭。记住:理论是黯淡的,生活之树常青。

“练气”和“练剑”

在《笑傲江湖》中,华山派内部的分歧是“气宗”和“剑宗”各自认为自己是武学正宗。读书、学问也是如此。

对于我们来讲,写作的技巧是剑术,对理论把握和现实的洞察是内功。我个人觉得高产未必是好事,忙于练剑疏于练气。要具备高超的写作技巧,这需要多写,但是不能仅仅为了发表而写。我看到有的人有非常严重的“发表癖”,结果制造了了一大堆印刷垃圾。写的多不代表写的好,水平高。这就像失去内功的令狐冲,剑法不错,但是打不长久、一触即倒。另外一种人,读得多、想得多,写的少或者不写。这就像《天龙八部》中的虚竹,内功深厚却打不来架,这也不行。写作技巧和理论深度应该是同步增进的,二者不可偏废。“练气”和“练剑”需兼得二者,质与量需保持基本的平衡。

2008年10月1日于昆明一稿

2010年1月3日于昆明修订

2010年4月19日于上海

关闭窗口

网站首页 | 机构介绍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系统安装 |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