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知公告  新闻动态  机构介绍  环保学人  学术前沿  学术结晶  研究会专栏  电子期刊  求学浙林  省内立法  法律援助 
求学浙林
 硕士站介绍 
 导师介绍 
 人才培养方案 
 招生简章 
 历年试题 
 精品课程 
 求学感悟 
当前位置: 首页>>求学浙林>>求学感悟>>正文

谢晖:阅读的四个面向
2010-05-08 00:00  

阅读的第一个面向是阅读的对象问题,即我们究竟要阅读什么?

这好像是任何一个读书人都能够说出子丑寅卯来的问题,除了白纸黑字的书籍,我们还能阅读什么?但事实上,我们阅读的对象不止有书本,在我看来,我们阅读的对象至少有三种:

一是书面文本,就是以文字记载的人类情感和思考。但一般来说,你所捧读的书面文本,归根结底是别人的感受、体验或思想,它们并不构成我们亲临的那种直接知识。这就使得我们阅读书本的局限也很明显。如果我们把阅读对象仅仅定位在书本上,我们阅读的结果就可能是“尽信书不如无书”。

二是阅读我们的人生,或者阅读我们的生活文本。认真反思自己,“一日三省吾身”,本身就是我们每个人面对自己的一种阅读。我们自身的所思所想、所行所为,就是这种人生文本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青春期,在大学期间,如何通过阅读我们的人生文本,保持自我的身心和谐,保持一种乐观进取的精神,更应是诸位特别关注的问题。

三是社会文本,即我们交往行为的实践文本。实践出真知,通过对实践的阅读和把握,更容易让我们把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做到所谓活学活用。特别是法科学生,尽管必须要通过书本阅读,包括法律文本、判例文本和学术文本的阅读,掌握法学和法律的基本知识,但大家知道,自从亚里士多德以来,法律和法学在西方世界就一直被作为实践理性而对待。我们能否借用这一理论,进一步说法律人在法律和法学文本的阅读之外,更应关心法律实践,通过法律实践经验的积累,融入到社会纠纷解决者的实践角色中去?我想,完全可以这样说。这就显得对人们交往实践文本的阅读,更为重要。

阅读的第二个面向是阅读的方法问题。

第一种方法是接受性阅读,就是说,通过阅读,我们接受了作者在书本上所传达的情感和论述的理由。这种学习方法尽管不错,但并没有把自己置于学习之主体的地位,所以,势必会产生死读书、读死书的情形。

第二种方法是反思性阅读或批判性阅读。这是指作为读者,不仅要关心作者在文本中表达了什么,而且要关注文本所表达的内容对不对、有没有道理。显然,这是一种更进一步的阅读方法。譬如大家看刘毅老师的文章时,能同时找出他文章中的破绽,问题,这才是上乘的阅读方法。如果只会说,啊,刘老师,你写得真好啊,我读了你的文章,对你佩服得五体投地——呵呵,这样的阅读,并不是特别值得欣赏的。我经常要求我的学生(当然,在座的诸位——除了三位老师——也是我的学生,我指的是我直接指导的硕士生、博士生)能够批判老师,只有这样,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当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学生能否批判老师,态度不同。譬如在日本,一般不允许学生批评老师,尽管可以在老师基础上,发展老师的观点。有一次在威海开“儒家法文化研讨会”时,我指导的两位学生上台批评我的观点,晚上吃饭时,就遭到南开大学一位从日本留学归来的著名教授的无情批评。学生过来很委屈地给我诉苦,我便过去询问究竟,那位教授却更加来劲:“只要你老师还在,还没有死,你就不能批评你的老师。”我给他解释说这是我的要求,他一听更火了,把矛头对准了我。哈哈!但大家知道,在希腊传统中,却有“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的精神,在中国传统中,则有“君子和而不同”的精神。这说明,文化传统对于反思性、批判性地阅读的范围的影响。

第三种阅读方法,可以称之为创造性阅读,也就是说,在阅读过程中,不但要掌握别人的思想、观点、知识,而且要进一步创造自己的思想、观点并给人类贡献知识。显然,这是一种最高层次的阅读。这表明读者不仅在把握知识、驾驭知识,而且还在创造知识!

阅读的第三个面向是阅读目的或者阅读的境界问题。

第一种阅读境界是为生计而阅读。在我们绝大多数人的读书目的中,就有为了寻找一份更好的职业而努力的意蕴。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做官”等等,这是自古以来人们读书的功利考虑和动力基础。所谓读书当为稻粱谋,并没有什么可指摘的。不但如此,而且当我们读了很多书,居然找不到一份像样的工作时,你自己、你的家长、你的老师、你的学校、甚至整个国家都不太安宁。所以,我经常鼓励学生,你读了书,有了本事,喜欢赚钱的钱赚得越多越好,只要是合法的;想当官的,官做得越大越好,只要是合法的;而想做学问的,学问做得越大越好,只要学问是自己做出来的,而不是抄袭的。但是,达到这种阅读的境界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当然不是。

第二重境界是愉悦身心。也就是说一个人的阅读,纯粹是为了寻求身心的愉悦和心理的享受,这种阅读往往奉行“好读书,不求甚解”的理念,把读书当作人生的一部分,融入自己生活的体验中。这种阅读境界,可以充分滋长读者的主体性。当然,达到这重境界,我认为还不是最高境界,阅读的最高境界就是为了救世。我们都生活在一种关系世界中,如果这个世界上只有这位姑娘,就她孤零零的一个人,她就完全不需要考虑人际之间的关系模式,她就完全可以沉浸在李白那种“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的境界中,只要阅读自然,就足够了。但我们是社会关系的动物,我们有义务把自己的阅读和社会的改造、人世的救济结合起来。

大家知道,周恩来总理有一名言,“为了中华崛起而读书”,这就是阅读的一种救世境界。尽管《国际歌》中有:“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也没有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奇迹,全靠我们自己”的歌词,但在现实世界中,人的能力从来是不公平的、不平等的。这样,能力高的人帮助一下能力低的人,在道义上应是天经地义的。诸位作为法科学子,在未来世界竞争中的知识优势是明显的,作为一位强者的角色而参与社会竞争,也是不难的。这就更需要大家树立这样的精神,当自己一旦成为强者后,如何养帮助、救济弱者,从而把阅读和人的德性联系起来。这样的阅读境界,才是最高的阅读境界。

阅读的第四个向度是阅读的结果问题。

我认为,阅读的结果也有三:

一是致知,简称“知”。不论什么样的阅读,都会让人们收获知识,即使这种知识并不是所谓真知。阅读首先可能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致知。但是,仅仅达到“知”这种阅读结果,显然还很不够。这种阅读的结果,可能是有些人尽管一肚子知识,但却是死知识,是死读书、读死书的的结果。现实生活中确实有这样一些人,谈起来头头是道,无所不知,但行动起来却木呐愚笨,畏手缩脚。所谓书呆子、傻博士这些称呼,不仅仅是对一些知识人的讽刺,有时候确实是一些知识人的现实写照。所以,仅仅致知还很不够。

阅读还需要在致知的基础上达到积智,简称“智”。有知识并不一定有智慧,在知识基础上,通过阅读,我们更应当汲取智慧、积累智慧。智慧的汲取和积累,既可能在书本阅读中,但更在于对人生的体察和对社会经验的总结中。智慧要求人们能够游刃有余地面对和处理各种复杂问题,要能够宽容地对待你所面对的各种观点、思想和行为选择。谈到这里,我不禁想起管宁割席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吧?尽管这个故事是为了说明管宁不与一时举止中羡慕奢华的华歆为伍,但如果站在现代自由主义的立场上,管宁恰恰是一位缺乏宽容精神的人。在这种情形下,也就不可能涵化出以宽容为前提的自由和民主来。当然,我这样说,不是说读书获智就是鼓吹圆滑世故,这和智慧根本就是两回事。

阅读所应达到的第三种结果就是敏行,简称“行”。“君子呐于言而敏于行”,这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结论。我反对呐于言,但我更赞同敏于行。敏行是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一种卓越追求。知行关系也是中国自古以来所探讨的一对问题。大家知道延安五老之一的陶行知先生,开始就起名为陶知行,后来在实践中的不断体认,让他改变了看法,改名为陶行知,当然,这说的是知行的前后顺序问题。我现在要讲的是行是我们全部阅读的最重要的收获和最重要的结果。这一方面在于只有得到行的收获,我们阅读所获得的知识、智识才会以动态的实践方式得以重现;另一方面,则在于像陆游所讲的那样:“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即通过行,进一步验证我们阅读所得的“知”和“智”的效果。

好了,同学们,以上我就阅读问题讲了四个向度,每个向度又分为三个问题,总共是三四十二个问题。作为我个人阅读的一种经验和体会,仅供大家参考。

关闭窗口

网站首页 | 机构介绍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系统安装 | 管理登录